蒙古红鲌

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  Basilewsky
   

  34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背鳍Ⅱ-7;臀鳍Ⅲ-18—22;胸鳍Ⅰ-15一17;腹鳍Ⅰ-8。侧线鳞73—83,13—15/6。鳃耙17—21。咽齿3行,2.4.4-5.4(3).2。
体长70一557毫米。 体长为体高3.5—4.5倍,为头长3.6—4.6倍。体长形,侧扁,头后背部隆起,腹缘自腹鳍基部至肛门有皮棱。头略大,背面平坦。头长为吻长2.9—4.3倍,为眼径5.3—6.7倍。口端位,下颌稍突出于上颌,口裂倾斜,末端伸至鼻孔后缘的下方。鳃耙细长。咽齿圆锥形,末端稍曲。鳞小。背鳍起点稍近于吻端,在腹鳍起点之后上方,有光滑的硬刺。尾鳍深叉形。鳔3室,腹膜银白色。身体上半部浅棕色,体侧下半部和腹部银白色,背鳍灰褐色,胸鳍、腹鳍、臀鳍杏黄色,尾鳍上叶略黄而下叶鲜红色。

生物学

喜生活于缓流水和较大湖泊中,多在上层。属肉食性鱼类,主要食小鱼、虾和水生昆虫等,小鱼则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食。最小成熟年龄为2冬龄,主要生殖群体为3冬龄鱼。产卵期一般在5—7月。产卵场一般在流水中。卵浅绿色具粘性,排出后粘附于石块或其他物体上,但易脱离。生长较快。常见者为1市斤左右,最大可达7、8市斤。

国内分布

广泛分于我国东部平原各主要水系。